top of page

安達瘋的私房蟲庫 004 ---- Dorcus bisignatus - 比希納小鍬形蟲(束胸小刀鍬)

  • 作家相片: Komuro Hu
    Komuro Hu
  • 2022年11月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比希納小鍬蟲友應該是不陌生了!由於中南半島廣泛分佈著類似的物種,也就是外觀特徵看起來是典型小鍬模樣,體色偏黑,鞘翅末端有或大或小的兩個黃點,因此早期都被視為是同一物種,也就是比希納小鍬。可是在有了更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一類被蟲友戲稱為「車尾燈」的小鍬至少包含了五個物種:


Dorcus bisignatus - 比希納小鍬,大陸稱之為束胸小刀鍬 。

產地: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西藏東南部(墨脫)、雲南西北部(獨龍江)


Dorcus himalayae - 喜馬拉雅小鍬,大陸稱之為寬胸小鍬。

產地:印度東北部、西藏東南部(墨脫、波密)


Dorcus prasobsuki

產地:緬甸北部(Kachin)


Dorcus rufonotatus rufonotatus - 滇越小鍬原名亞種

產地:越南北部~中部

Dorcus rufonotatus giselae - 滇越小鍬泰國亞種

產地:泰國北部、雲南南部(金平、普洱、新平、盈江)


Dorcus fulvonotatus - 斑胸小鍬

產地:尼泊爾、印度東北部、不丹、錫金、西藏(樟木、察隅)


其中比希納小鍬和滇越小鍬由於長得非常相似,所以辨別起來較為有難度!簡言之,分佈在西部的比希納小鍬,分佈在東部的則是滇越小鍬。如果要從外形辨識的話:


1.比希納小鍬的前胸背板是上窄下寬,所以在大陸依此特徵將它稱之為「束胸小鍬」。

2.大顎較直。

3.頭楯兩端突出較小。

(註:左為比希納小鍬,右為滇越小鍬。可以透過照片清楚分辨兩者大顎及頭楯之間的差異。)


在中華鍬甲中另外還有提到一個特徵是比希納小鍬「腹面中後足的腿節有黃斑」。不過這一特徵在滇越小鍬中其實也有,所以僅供參考。

(註:上圖為雲南產比希納小鍬之腹面。)


比希納一名源自於對種名bisignatus的音譯,早已流傳於蟲友間。正式出現在紀錄中則是2007 年商鼎出版的《世界鍬形蟲兜蟲飼育圖鑑大百科》一書。這本現在已經絕版買不到的好書,可以說是歷來兜鍬書籍中最多生態照片的一本,內容也十分詳盡充實。如果偶爾見到有釋出,真心建議各位不要猶豫,立馬出手就對了!至於種名的由來~~根據臉書粉專Beetology專業編輯魚編的考據,bisignatus乃是「雙紋」之意。


比希納小鍬在 BeKuwa中的野外體長紀錄是41.5mm,飼育紀錄則是34.9mm~嗯!知道該怎麼做了嗎各位?!............還不快買爆、養爆然後去報名BwKuwa~~

好啦!說正經的~比希納小鍬現在在市場上算是非常少見的物種了~這就是小蟲宿命!偶爾會見到,然後沒兩年就幾乎消聲匿跡了!不過在標本市場,比希納小鍬倒是每年有穩定的輸出,不算是太難買到。手邊目前有兩隻比希納小鍬標本,比較大的是雲南、緬甸邊境產的個體,體長算是有超過書中的記載。如果你想要追求大型標本,建議可以把目標放在40mm+,但數量不多,得有點耐心就是!如果不特別追求,那35mm+的體型則應該是很容易上手的。



學名:Dorcus bisignatus

俗名:比希納小鍬形蟲(束胸小刀鍬)

產地:中國雲南省福貢縣近緬甸邊境,高黎貢山海拔2000m

日期:2020/07

體長:42.11mm


Comments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2021/09/14 Taiwan Insects Forum x Wi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