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瘋的私房蟲庫 015 ---- Dorcus derelictus - 短顎刀鍬形蟲
- Komuro Hu
- 2023年2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直以來,我都滿喜歡廣義大鍬屬中被稱為刀鍬的這一群。刀鍬身形纖細,有稜有角的前胸背板伴隨著尖尖細細的大顎,和其他大鍬比起來,獨有一番不同的風味。但在這一群刀鍬中,又有一的物種長得特別一樣,無論體型如何,大顎永遠都是短短的,那就是今天要介紹的Dorcus derelictus - 短顎刀鍬形蟲。
Dorcus derelictus 是Parry在1862年所發表的物種。Parry全名Frederic John Sidney Parry ,是英國重要的昆蟲學家,年輕時曾加入軍隊,後以鞘翅目尤其是鍬形蟲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生於1810年,在1843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描述了產於紐西蘭的一個鍬形蟲的新屬。之後陸續發表了近20篇文獻,其中最重要也是他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獻是1876年的"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Chiasognathus",文中發表了一個與智利長牙鍬形蟲同屬(Chiasognathus)的新種:Chiasognathus impubis(看這蟲的長相在臺灣應該會被叫做智利短牙鍬形蟲!)。另外他的一篇文獻"Catalogue of Lucanoid Coleoptera with illustrations and descriptions of various new and interesting species" 中,則是彙整了357個物種。
在發表Dorcus derelictus 的原始文獻中,僅有對母蟲外觀的描述。公蟲部分,則標示了“ignota(未知)”。
“體態延長,黑色,有光澤;頭部複眼中間有一對瘤突,大顎有不發達的單齒突。鞘翅光滑,近乎平行。後足脛節向外彎曲,無衍生尖刺。“
上述對於母蟲的描述,非常簡短。但透過下方的照片,卻也可以看得出來Parry的描述十分到位。而在文末,同時身為採集者與發表者的Parry也提到了這個物種的產地在「印度」或「喜馬拉雅」。

“derelictus"的字義在原始發表文獻中並沒有特別被說明,但透過對拉丁文的查詢可以獲得“丟棄”、“遺棄”、“被丟棄的”、“被遺棄的”以及“被遺贈的”等意思。Parry選用derelictus 一字做為種名的原因或許已不可考,我們只能猜測可能當初母蟲的標本就是被遺留在一堆標本中,最後才被辨識出來是新物種而得其名吧!所以說種名derelictus 要怎麼翻譯比較精準呢?魚編說不如就叫「拾遺刀鍬」吧!即使他還是比較想稱呼他為「羚鍬」。

Dorcus derelictus 是目前我還在養的蟲種之一,但也大概接近斷種邊緣了!目前就剩下一公兩母還在蟄伏中,希望能順利活過額蟄伏來延續後代。個人的第一次飼育是在2018年,那時購入了產自於西藏米林縣產的WF1個體。在2018/09/13~2019/03/22的投產期程中,以中軟產木佈置,共獲得了32幼13卵的好成績。母蟲投產後會很明顯的在產木表面咬出很多卵室,木屑則未見卵及幼蟲。



這一批幼蟲長成之後順利累代,在2019/09/23~2019/12/18的投產期程中,獲得了21幼。這次投產我特別擺了兩根木頭,一軟一硬,結果是所有幼蟲都在中軟產木中獲得。這兩次經驗下來,大概可以確認Dorcus derelictus 母蟲對於中軟產木是有所偏好的。只要木頭放得對,基本上母蟲不會太難搞,要能順利繁殖不會是很困難的事情。


這一批幼蟲後來有幫他們留下紀錄,可惜沒有比較好的體型。目前Dorcus derelictus 的野生體型紀錄是47mm,飼育紀錄則是2021年才創下的48.4mm。
*幼蟲最重3.3g,蛹重1.5g,羽化後25.5mm(母)
*幼蟲最重5.2g,蛹重未量,羽化後28mm(母)
*幼蟲最重5.1g,蛹重未量,羽化後29.4mm(母)
*幼蟲最重5.4g,蛹重2.5g,羽化後30.6mm(母)
*幼蟲最重5.0g,蛹重未量,羽化後31.8mm(公)
*幼蟲最重5.9g,蛹重3.3g,羽化後36mm(母)
*幼蟲最重7.2g,蛹重4.0g,羽化後38.5mm(公)
手邊的Dorcus derelictus 標本是2020年採集自西藏墨脫80K的個體,體長45.54mm。這邊要順便提一下,體長都是一個參考值,同一隻蟲不同人量可能數據會不同,同一隻蟲同一人分次測量,數據也可能會有所不同,更不用說展足的方式也會影響到測量出來的數據。Blog中所有標本的體長數字都是我自己測量的,大家當作一個參考值就好。除非要報名Bekuwa,否則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糾結在數字大一點點或是小一點點上。
有在收中國蟲的朋友們應該對於「西藏墨脫80K」這個產地不陌生吧!?一直以來我所聽說的消息是這裡是西藏某公路上的一個點,有著一些店家,他們會開燈採集昆蟲然後賣給像我們這樣的愛好者,然後再流入昆蟲市場。這次我特別花了一點功夫尋找一下有關墨脫80K的資料,果然在一些大陸的網站上能夠得到一點資訊。
西藏墨脫公路上的達木珞巴民族鄉貢日村以前是舊墨脫公路上的物資轉運點,被稱為“80K“。墨脫一名在藏語中的意思是指「花朵」(另有一說指「蓮花秘境」),舊名白馬崗。對!就是那個白馬崗大鍬的白馬崗。早期因爲沒有公路,所以被稱為高原上的孤島,要抵達墨脫只能艱辛的翻越平均海拔4800米的嘎隆拉雪山。一直到了2013年,第一條較為現代化的公路才正式通車。當然啦~大家也都知道,隨著現代化的腳步,每個地方都可能會被開發的越來越「好」?但往往伴隨而來的卻是自然環境的破壞。希望墨脫這樣的一個人間仙境能夠永遠維持下去,我們也能一直繼續看到這些美麗的物種!

學名:Dorcus derelictus Parry, 1862
俗名:短顎刀鍬形蟲
產地:中國西藏墨脫80K 2150m
日期:2020/04/13
體長:45.54mm
Parry, F. J. S. (1862). Further descriptions and characters of undescribed Lucanoid Coleoptera. Proceeding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3:107-113.
Kommentare